主管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主辦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ISSN:1001-5442
CN:43-1145/H
周期:季刊
語種:中文
開本:16開
影響因子:0.296
被引次數:8390
影響力: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CHSSCD—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業務類型:雜志征訂
期刊級別:2018版北大核心期刊CSSCI擴展版
古漢語研究雜志基礎信息:
《古漢語研究》于1988年12月創刊。《古漢語研究》繼承我國“樸學”的優良傳統,熔古今中外于一爐的兼蓄方針,注重現代語言學理論和方法,以學術創新為生命,以不同學術觀點的爭論為學術進步的動力,尊崇學術自由,實行學術平等,設有文字、音韻、訓詁、語法、詞匯、修辭、古籍整理、古漢語教學、書評等欄目。在當時那個基礎學科備受冷落的喧囂的時代,維持著這樣一份陽春白雪般的學術雜志,其艱難可想而知。但是,經過十六年春秋,刊物不但生存下來,而且越辦越好,在國內外學術界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不僅成為國內古漢語研究者、大中學文言文老師喜愛的讀物,而且走出國門,成為日本、韓國和歐美一些漢學家的必讀刊物。這里面,不僅有編輯部一輩又一輩同仁的心血和汗水,更有古漢語界眾多專家、學者的關注和支持。十幾年來,由來自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知名學者組成的學術編輯委員會對刊物的稿件審理、對學術前沿動態的跟隨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為了今后的進一步發展,從2005年起,我們還增加了一部分近年來已成為古漢語學界中堅力量的中年學者組成新的編委陣容。正是編委們和編輯部同事們一致的努力,刊物才能以學術質量取勝。
古漢語研究雜志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古籍探討、教學研究、語法研究、詞語訓詁。
古漢語研究雜志期刊榮譽:
1993年被評為全國核心期刊,當時在語言類期刊中排名第14,1996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二版排名第9位,到2000年第三版已僅次于《語文建設》、《中國語文》和《修辭學習》而排名第四。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國家教育委員會研究生工作辦公室1995年頒發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錄》也將《古漢語研究》列在其中。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等名牌院校都將《古漢語研究》列為重要學術期刊,作為博士研究生畢業及高校教師晉升教授、博導的一個重要指標。2000年又被《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1998)選為來源期刊。至今刊物已出版64期,國內訂戶約2200,通過中國圖書貿易總公司對國外發行的約100份。
2005年,《古漢語研究》加入北京商務印書館的期刊方陣,與《中國語文》、《方言》、《漢語學報》一同在新的平臺上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繁榮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盡力。
古漢語研究雜志相關期刊- 數學學習與研究雜志
- 語文教學與研究雜志
- 新課程研究雜志
- 中小學教學研究雜志
- 美術教育研究雜志
- 體育科學研究雜志
- 語文教學與研究雜志
- 數學學習與研究雜志
- 繼續教育研究雜志
2、論文2200—6000字符數為宜,來稿請使用word排版,并請注明作者姓名、單位、通訊地址、郵編、電子信箱、聯系電話等,本刊歡迎網上。
3、論文的基本要素齊全,文章標題、作者單位、作者姓名、關鍵詞、摘要、結語、參考文獻等。
4、所件請保證文章版權的獨立性,無抄襲、署名排序無爭議、文責自負!
5、來稿無論我刊選用與否,都會在5個工作日內將審理結果盡快通知作者,作者也可來電查詢,以免影響正常發表。
古漢語研究雜志范例談漢語句式結構的層面滲透——以《醒世姻緣傳》中的兩種基本句式為例
東漢-元明否定判斷句演變之研究
西周時期受事主語句考察
基于語料庫的漢語第一人稱代詞分析
漢語原初“是”為“是”指代詞——對早期金文和《詩·頌》中“是”的研究
吳簡量詞研究
楊樹達先生的《詩經》研究
“學識何如觀點書”續辨——介紹兩個“點書”標本
釋“隨在”
“貌侵”釋義
《杜騙新書》詞語補釋
《說文》“法”與其古文“佱”及“乏”之形義關系辨
《辭源》“納”字補義
《辭源》“逐鹿”條考辨
融匯與創新——評《注釋學綱要》
《水滸傳》耦合句研究
試談《馬氏文通》的析句法
漢語實詞分類的萌芽——《說文句讀》對“動字”和“靜字”的分類
唐五代字韻書所反映之唐代避諱與字形
南北朝至明代的文字學史料概論
論《說文》釋義部分之本字復出現象
假借新論
說雍
上古漢語的宵談對轉與古代印度語言中的-am>-o,-u型音變
顏師古《漢書注》舌音唇音反切聲類研究——兼與馬重奇先生商榷
試論上古音歌部的輔音韻尾問題
對《中原音韻》音系-m尾韻的一點認識
古漢語異讀字說
論古代漢語同義換字的修辭手法
論《莊子》對擬人格的發展
《戰國策》“地勢形便”理校
“薪”有“草”義辯證
魏晉南北朝漢譯佛經語法箋識
“語法”的出處及其原始義——兼談古代虛詞研究的奠基人
古漢語使之被動用法
《論語》的第一人稱代詞‘吾’與‘我’的區別
《馬氏文通》新評
《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體例辨析
論近代書面音系研究方法
《詩經》韻系的時代分野
從甲骨文看殷人之審美意識
“人”的本義不是男性——《釋男》質疑
《詞詮》修訂本誤斷一例
“雁行”補說
《尚書釋文》殘卷和今本的比較
類比辨析法例釋
釋“練要”
《史記·五帝本紀》疑詁
“匠石”不是“石匠”
同源詞的同源線是形象義
辭書失誤考略
《元曲釋詞》第三冊失誤零拾
論戴震入聲韻獨立
針灸量詞“痏”、“壯”考釋
語詞辨析七則
《太平廣記》詞語小札
“莫之或止”解
《太玄經》“婦人徽猛”解
說“長”“髟”及相關文字
論“分承”
《紅樓夢》重疊動詞的考察
“豚”非小豕辨
上古漢語四聲別義例證
《老乞大》、《樸通事》里的“的”